在寂寞中發現美:日本的「侘寂」文化與樸質沉靜之美

发布:admin2025-05-12 22:10:47 6985条浏览分类:世界杯日本爆冷

文:森博嗣

在寂寞中發現美:日本的「侘寂」文化 那麼,為何孤獨是創作的動機呢?

雖然透過經驗值不難理解,卻很難用科學證明。我想,應該是屬於腦科學中的心理學吧——人類的腦子裡就是有此傾向。

而且這傾向應該從以往就很顯著,雖然藝術多與宗教有著密切關連,但與其說宗教利用藝術來感動人心,不如說人類想從神祕事物中,發現崇高的美。所謂的神祕,基本上是極度的個人主觀意識,當心被打動的那一刻,便能感受到神的力量。再者,人為了逃離孤獨,必須藉助神的力量,或許可以說,宗教信仰源自孤獨感。

日本自古以來就有所謂的「侘寂」(Wabi-sabi)文化,我想著眼的是在寂寞中發現美,那種纖細又敏銳的感覺。哀愁的美可說是西方文化的主題,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東方文化也是如此。老舊的東西最美,凋零的落葉很美,一種在逐漸腐朽的東西上,看到的不僅是哀愁,而是極致之「美」的精神。

西方和中國會將古代建築物復原成建造當時的模樣,日本卻極少這麼做,也許京都的金閣寺與日光的東照宮算是例外。但基本上,日本人偏愛「古風」,總覺得比起閃亮亮的金箔,斑駁、褪色的模樣更有美感,這也是一種「侘寂」的體現吧。好比與金閣寺截然不同的銀閣寺,便是將「侘寂」具象化的代表,絕對不是沒辦法貼銀箔(順道一提,正因為有金閣寺,才會有銀閣寺的存在,令人聯想到前述的「正弦曲線」)。

這麼一來,便能清楚明白在「寂寞」中,發現美的精神因何而來嗎?

其實完全相反,感受到「寂寞」的精神,就是一種美的意識,意即追求寂寞的心情,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思想。試著解釋得稍微易懂些,意思是我們會注意到老舊的東西、逐漸腐朽的東西,這種傾向就是發現美的心。反駁只有豪華絢爛、光彩奪目的東西才是美的主張,找到超越這種美的一種極致精神。

從孤獨中發現美的意識 老舊的東西並不自然,真正的自然應該不新不舊,經常變化,時常更新。「老舊」這字眼是形容人們造成的東西,指的是過往人們做的東西,人們消失之後依然留存的價值,以及短促的人生。

人終須一死,這就是最極致的「寂寞」吧。所謂孤獨,也包含對於死亡的聯想,死了就無法和任何人說話,也無法和任何人見面,彷彿只有自己與世隔絕,什麼也看不到,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同,卻沒有人能夠倖免,就算想拒絕也必然造訪。

既然如此,與其一味逃避,不如勇於面對,從中發現美的精神,就是人類克服這個最大難題的唯一方法。而藝術是將莫大的不幸轉換成有價值的東西,這番逆轉彰顯極致的美。

試想,當你和一群朋友喝酒、跳舞、唱歌,歡愉享樂時,你遇見了什麼樣的「美」?頂多遇到自己心儀的美女罷了。但這種機率並不高,不如稍微遠離派對的喧鬧,才會發現獨自坐在吧台角落的女人更美。也許這個例子舉得不太好,但小說家捏造的美,就是這種程度。

好比獨自走在黃昏的鄉下小路,站在好不容易攀至的頂峰,或是用望遠鏡望向清澄星空,在如此寂寥與靜謐中,更能發現難得的美。我想,不明白這道理的人,恐怕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的美,也缺乏發現美的眼光。對於只會在派對上追求異性的人,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明白這道理,當然這樣的人生也沒什麼不好。正因為每個人都會變老,都得面對人生虛幻的一刻,所以一定能發現極致的美,只是時機點不同。

也許這麼說很奇怪,覺得風景美麗的人,以上了年紀的人居多,大多數年輕人對於風景什麼的不感興趣,尤其是小孩子,即便見到滿山楓紅,也覺得無趣,只是因為大人嚷著:「哇!好漂亮喔!你看,很漂亮吧?」勉強附和,「裝乖」罷了。

因為老年人望著美麗的景致,多少感受到自己離死亡不遠。

「還能再見到幾次這樣的美景呢?」正因為如此多愁善感,才能意識到美,正因為人生如夢,才能培養感受細微之美的眼力。

我認為像這樣自然的美、簡單的美、樸質的美,就是「成熟」淬鍊而成的逸品。當時代氛圍較為奢華輕浮時,美就是一種裝飾,鑲滿豪華絢爛、金銀珠寶,爭豔比美到有點過頭的時代。無論是西方、東方,當然日本也不例外,皆是如此。其他像是建築、時尚,甚至工藝品等,均有此傾向。因為這樣的豪華奢美比較淺顯易懂,而且裝飾得越繁複、越精細、越花功夫,意味著花的錢越多,就是上乘之作。然後愈來愈誇張的結果,就是淪為一個醜字。

於是,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「美」,花很多功夫、砸大錢、華而不實的表徵,就是美嗎?這種東西真的能體現美嗎?

因此質疑,人們開始反向思考,領悟出簡單的美,也就是毫無裝飾的美,才是真正的美。以建築來說,赤裸裸呈現混凝土的「清水模」成了人們的最愛,由此誕生「結構美」這字眼,依力學塑造勻稱形體,不刻意掩飾結構。某個時期,甚至出現內部結構一目了然的設計。從不刻意掩飾到不再掩藏,剝去覆蓋表面的東西,彷彿經過一段漫長時間,剝去金箔與塗裝,風化腐朽,就連內部的本質都曝露於外,領略老舊之物的美。於是,人們省思華麗的裝飾並非真正的美,而是掩飾原本的美,迷惑我們的雙眼。

現今不少人都明白這道理,所以不只日本人,西方人也很親近這般樸質的美。就像西方以往崇尚精緻描繪的畫風,後來轉趨朦朧的印象派,爾後發展成更簡約的現代畫派。女性的時尚亦然,現今不再流行繁複華麗的服飾,珠光寶氣也被批評庸俗。

或許對於以往崇尚華麗裝飾的人們而言,現今的美實在太「寂寥」了。肯定無法理解為何現代人喜歡如此寂寥的感覺。只能說,不明白「孤獨」與「寂寞」價值的人,就會被這種過時的感覺束縛。

從「熱鬧」轉趨「寂寥」的向量(vector),可說是「洗練」,由此往前推進即是「成熟」,以現代的表現方式來說,就是「成熟之美」。

體會沉靜:從肉體轉向精神 當然,我不是否定豐富的裝飾之美,也不是批評熱鬧歡樂不好,只是經歷過這些情境後,才能體會「沉靜」的價值,這和每個人都會經歷孩童、青年階段,才會蛻變成大人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一般人認為從小喜歡孤獨的人是怪胎,搞不好還會被說是人格異常,因為世人普遍認為小孩子應該吵鬧、喜歡熱鬧才對,但是人會隨著年歲漸長,個性逐漸變得沉穩,成為「成熟」大人。

由沉靜衍生的美,可說是從肉體趨向精神的轉捩點。花時間裝飾的美,是人類「花費心力」做出的造型,花錢也是如此。金錢是驅使一個人做些什麼的動力,只要想成一國之君命令許多家臣,打造出來的裝飾品就對了。其實高科技亦然,目的在於求得無法簡單完成,困難度很高,相對價值也很高的結果。而測量這些的基準就是人類付出的勞力,也就是肉體衍生出來的價值。

反觀洗練的美,就不是靠勞力能打造出來的裝飾。只要對照描繪精緻的油畫和水墨畫,便能明瞭。創造要看的不是必須耗費多少勞力,而是挖掘蘊藏其中的精神價值。在靜靜地佇立,集中心神思考,享受孤獨的寂靜時間中,肉體是不會活動的,只是一直等待著從內心深處湧現的某個什麼,這是一段猶如修行的時間,攫住瞬間閃過腦海的某個念頭,然後一口氣振筆疾書。如此氣勢、如此純粹,是一種讓觀者莫不深感驚豔的美。

越年輕的人,越擅長肉體性活動。但精神價值的深度,能讓活著的時間成為素養,讓人因此發現屬於人的「洗練」。年輕不再,體力漸衰,即便一步步接近死亡,還是保有身為人的尊嚴,而身為人的美,就是哲學的根底。

書籍介紹 《孤獨的價值》,時報出版

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。

作者:森博嗣

為什麼我們排斥了孤獨如此珍貴的感覺?

寂寞其實只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打造的 「孤獨死」的人難道就一定真的孤獨嗎? 世上充斥著將寂寞視為不堪狀態的虛構假象 被「集體意識」綁架的我們只會感到更空虛 拼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,會讓我們更寂寞 孤獨的狀態,是為了即將到訪的快樂做準備 真正心靈相通的朋友,沒必要經常見面聯絡 不懂得思考的人,才是最寂寞的人 孤獨就像減重,可以讓身心更健康 接受孤獨,其實是讓自己更自由 Photo Credit: 時報出版

責任編輯:翁世航 核稿編輯:楊之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