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公号“瑚琏文化”首篇,既是回归,又是发愿

发布:admin2025-11-05 05:26:25 4753条浏览分类:世界杯日本爆冷

终于,在我十三岁那年,又是一个午后,还是在殿前,师父再次叫住了我,说:

四万八千法,你只修一品就够了,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》,你要多向有智慧的人请教。

那一刻,我听进去了。

大德只讲家常。师父一个淡淡的、浅浅的点化,在万千智慧宝藏中拣出最适合我的一点灵慧,在一个最和合的契机,种进了我的福田,穿越时光,温润着整个人生。

2

世间苦旅

世间上的人,无论身处何等样的地位,富可敌国,亦或是一贫如洗,都指向同一个终点。

生命的意义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绽放、以及将灵魂安放于何处。

我的机缘从出生在五台山就已开始铺陈,童子时种下,注定要在求索中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。

后来在社会上打拼,不如殿前的阳光那般和煦。

以生存为首务。

“向所有人学习”的准则,让我颇为迅速的站稳了脚跟。

虽然受过很多打击、苦楚,但总的来说,吃苦亦有回报,学的是社会的运行法则和诸多机巧。

在磨砺中,我以为理解了师父让我“向外学习”的意义,因为确实很有效。

❖ 国家在草长莺飞、一片生机勃勃的大发展阶段,我没有按部就班读书、上大学。

❖ 我过早接触社会,反而在穿梭阶层、跨越行业中见识了更多的可能。

从东到西,走南访北,孜孜不倦,没有考学、上学、求职的循规蹈矩,反倒是激发了我上下求索的人生驱动力。

哪有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,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性,最不应该的是只有一种活法。

那时的北京城地铁还只有一号线和二号线,皇城边上有我独自徘徊的身影;

隐在光明下的黑暗中,也曾内心纠结、左冲右突;

异国他乡的文明碰撞中,我眼界渐开,思维逻辑有了包容的气象;

世间历练,回山拾阶而上,在自己曾经放肆、最觉放松的殿前冥想,渐渐圆融,隐隐觉得师父传我的“童子法”应该是有比现实更高维度的意义。

师父仿佛明了我的人生,早已种下的“童子法”让我永远谦卑、甘于处下,发现别人的闪光点,以及最重要的向每一行都有的规则学习,使我受益匪浅。

3

破而后立

肉身苦难其实算不得什么,亲人好友在半年内接二连三的去世才是难以承受之恸,父母自有哀痛需要时间缓解,我一人躲在异国开始叩问活着的意义,痛不可当之下选择纵情声色,一年多点时间身体便在麻木和放纵中崩溃。

我以为必死的瞬间,看到的是父母的痛苦,以及还是童子的我在山门外的石狮上。

不同于市井乡野和社会底层的那些经历,也有险象环生,也有重大打击,这一次是自己作出来的,那一年,我 25 岁,正是风华。

以生命为代价的体悟总是更加深刻些,童子发愿,不仅仅可以参访善知识,一切苦痛、经历、磨难、心伤皆是道场,万物皆备于我。

死过重生,从身体恢复开始一点点复起,用自身的谦卑与勤奋换取一切可能的帮助,世间所行,倒是再次顺势做出了一些成绩,只不过内心有些迷茫,缺失有分量的承担以及方向。

4

传承

遵循一贯上下求索的人生准则,放弃安逸,选择回国。

虽然竞争激烈,但有无限可能性。

在处理国外将近十年经营的同时,迎来了儿子的诞生,孩子对父母的影响,远远超过我们可以为他做的一切。

走过了无数路,见了无数的人,经历了无数事,在怀抱孩子的那一刻抵达自己的内心,世间一切机巧不足为贵、不足为恃,原来,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在血脉传承的瞬间回归原点:

如何活的有意义?

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?

希望他怎么活?

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?

自己原本可以活成什么样子?

原来所谓传承便是自己的映像,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便是自己活出来给孩子看。

我给他讲生存的故事,讲突破的契机,讲心伤的哀痛。

作为一个普通人,一个并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读书人,一个有着丰富经历和喜怒哀愁但总在成长的父亲,只要活着便在求索,努力把生命演绎的不太一样。

5

精神回归

遭遇过无数危机,为什么一次次总有贵人相助?

在无数的沮丧、彷徨、迷茫中,总是相信前方必有出路,在艰难的人生旅程中总是一往无前,就连濒死的关头,看到的也是殿前的阳光,虽然说起来有些神异,但上天就是会特别眷顾勇于承担、不曾放弃的人。

一生之中,一定至少会有一次,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宿命安排的天雷正面相抗,绝无可能凭借聪明和机巧蒙混过去,也不可能逃得掉(日后必然会加倍回来),拿出全部的心力和智慧,咬碎钢牙、寸熬寸进,唯有如此,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涅槃,由内而外焕发新生。

我们的选择,旁人会看到,更重要的孩子会看到,正如上天也一直看着。

一念之间,便是两重天地。

6

瑚琏之器

个体来到这个世界,其意义来自于和他人的关联,更高层的也来自于大历史的使命,意义不仅仅是自我的成全,更是和这个时代的共鸣,然后与时代一起激荡交织、彼此成全。

国家承辱百年,我们的先辈用鲜血和斗争托起新生的朝阳,我们的祖辈在一片废墟上起家搞建设,我们的父辈在春天的故事里和时代一起为后辈搭起腾飞的高台,到了我们这一辈,在时代大幕前,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,行山到一半,更应勇攀登。

子贡问孔子曰:“赐何人也?”

子曰:“汝器也”。

“何器也?”

子曰:“瑚琏也。”

精神气象穿越亘古一脉相承,有重量才可成器,有担当方为君子,有使命才是瑚琏。

期待和更多瑚琏人

共建百花齐放“智慧生态”

扫码订阅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